上了985、211才知道,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

念高中时,常听班主任提起一位学姐,她几乎不跟周围的人说话,没什么朋友。

直到高考,她考了全省前十名。

市里去拍摄宣传时,发现她家中一贫如洗,父亲早就过世了,母亲还一直卧病在床。

高中为了省钱,她经常趁别人吃完饭离开后,去捡吃剩的馒头,一边捡一边吃。

那时候,有些高校会给优秀高考生数万元的金钱奖励。

她说,她高中三年拼命学习,目标就是能拿到那笔钱,这样她就自己赚够了学费,亲人就再也不能逼她赶紧辍学,早点嫁人。

“像我这种出身卑微的人,连任性的资格都没有,就害怕一停下来,就被别人狠狠地甩在后面。”

这让我想起云音乐的评论区常看到的一句话:我不敢倒下,因为身后空无一人。

知乎上有个提问:底层出身的孩子,假设当年你没能上 985 或者 211,你会损失和错过什么?

什么是底层?就是除了你自己,你一无所有。而只能靠自己的人,连个性都是奢侈品。

有人说,这是一个英雄不论出处的年代,也是一个英雄必论出处的年代。

龟兔赛跑,如果兔子一直在拼命跑,结果会怎么样?

英国BBC曾拍摄纪录片,展现14个孩子,50年的人生轨迹。

7岁时,来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经习惯了每天看《金融报》或《观察家》,而贫民窟孩子的理想,是能少罚站,少被打,吃饱饭。

 

七岁的John和Andrew说自己每天都会读《金融时报》/《人生七年》

50年后,几个精英家庭的孩子,上了好学校,找到好工作。

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,有一位成为精英,两个依旧中产。

而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,包括他们的后代,依然常常与失业相伴。

知识改变命运背后,也是一场关于家庭的较量。

有钱的基础是,你家庭的资源、背景,加上你的努力和运气。但大多数人,不过是为了生计而出卖劳动的人。

纪录片中曾辍学的父母,没能力教孩子怎么学,因为穷,他们也没钱让别人来教,到后来,伦敦的孩子Tony也辍学了。

人脉、财富、教育等资源,会父传子,子传孙。

据《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》,农村80%的留守儿童从没参加过课外辅导,在西部贫困农村,63%的学生甚至没有高中文凭。

中国校友网对全国各省级高考状元开展调查,发现在2007-2016年间,全国共有约837名高考状元。其中,近五成状元父母是教师(35%)和工程师(12.6%),近两成父母是公务员。

来自农村、经济状况欠佳家庭的状元所占比例在下降。

这种现象,就如同今年北京高考状元说的: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,还生在北京,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,我在学习的时候,确实能走很多捷径。

状元身份的背后,一定付出了汗水,但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,支撑他的还有良好的教育环境。

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,真的太大了。

有时你不得不承认:自己努力的天花板,不过是别人的起点。

条条大路通罗马,有人出生在罗马。

《北京爱情故事》里的石小猛,前期极尽努力,但在职场上依然被上司克扣,受尽欺负。

 

剧中的石小猛/《北京爱情故事》

他在特别绝望的时候说,人生就是一场比赛,可有的人连参赛资格都没有。确实,那些富家子弟手中的东西可能是我们一辈子也买不起的东西。我再努力再勤奋八百辈子,有用吗?没用,赶不上你一生下来,嘴里边含一把金钥匙,我呢,也别勤奋了,别努力了,我就吃吃斋,念念佛,找个好时候好地方,投个好胎,找个好爹。

人的每一种奢望都是设想“如何能付出最少而得到最多”,但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这种极端不公平的交易。

所以大学,起码提供给了底层可行的前进捷径,终其一生或许谈不上逆袭,但在人生的接力赛中,你是自己孩子的起点。

跨过这条千军万马的独木桥,以后的门票会越来越贵,你可能再也买不起入场券了。

版权声明:
作者:Mr Y
链接:https://www.99bsy.com/2100.html
来源:小算草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